暑期的旅遊規畫,從帛琉---下龍灣---巴里島,一日數變。最後敲定國內花東四日遊,原本規畫遊完花東後走南橫回台北,但計畫趕不上變化,碰上88水災,南台灣災情慘重,南橫西段更是慘不忍睹。國難當前,應無心情旅遊,但大夥時間湊合不易,取消訂房也牽涉複雜,只好如期出發,把最後一天的住宿從寶來國蘭花園溫泉改為天祥晶華飯店,仍然從蘇花高路北返。


 


第一天: 814(星期五)


700 台北出發


810 下蘇澳交流道會合


820~1020 蘇花公路沿途景觀(清水斷崖)


1040~1200 砂卡噹(神秘谷)步道


1300 立川漁場午餐


1400  鳳林訪友買剝皮辣椒


1500~1610 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
1620~1700 光復糖廠


1710~1740馬太鞍濕地生態區


1830 玉里晚餐


2030紐澳華溫泉山莊check in


宿:紐澳華溫泉山莊


 


第一天原本規畫在太魯閣附近的菁松餐廳午餐,但實地走訪,發現餐廳門可羅雀,不改貿然嘗試,臨時改到立川漁場用餐,取消鯉魚潭這個景點。爾後的行程也因為加入了剝皮辣椒與光復糖廠,取消了瑞穗牧場和掃叭石柱兩個小景點。大抵而言,第一天行程還算圓滿,只是到達紐澳華溫泉山莊check in時,發現房型不符,老闆又不在,負責接待的人姿態較高,有一點小僵持,最後將其中一間房間升等為villa解決,不過已對紐澳華印像打了折扣,下次再也不會到考慮這間民宿了。


 


() 砂卡噹(神秘谷)步道


砂卡噹溪是立霧溪的支流,而神秘谷是砂卡噹溪中下游溪谷的總稱。早在日據時期,日本人為了建造立霧電廠,從砂卡礑溪沿岸的岩壁上開鑿出一條長達四點四公里長、一公尺寬的步道,早期被稱為「神秘谷步道」,後來才改回太魯閣族慣稱的「sgadan」,意為「臼齒」。「砂卡礑步道」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,沿途峻秀的峽谷,清澈的溪水、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,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與生態之美。因為河床與沿岸山壁大多是大理石與片麻岩,所以溪水湛藍清澈,與立霧溪的汙濁在匯流處形成陰陽河的奇觀。


 


「砂卡礑步道」平緩易行,從入口處到終點三間屋來回約2.5小時。我們因時間關係,只走到觀景平台就折返了,不過還是有被這條美麗的步道小小感動到啦!


 




 

過了砂卡噹隧道後就是步道入口了,再往前有免費停車場


 






這座紅色拱橋橫跨砂卡噹溪,是砂卡噹步道的明顯地標,當然要到此一遊留念了


遠方橫向的混濁洪流就是立霧溪




砂卡噹溪的溪水湛藍清澈





河床與沿岸山壁大多是大理石與片麻岩


 



伊亞峽谷


 






「砂卡礑步道」平緩易行,沿途大多有岩壁或樹木遮蔭,山風拂面,即使在夏天中午到訪,亦不覺得悶熱


 










途中有幾個休息平台,也是照相取景的絕佳點


 


()林田山林場


林田山林場,曾經是台灣第四大的林場,規模僅次於八仙山、阿里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。早在西元1918年,日本人就已在當時稱為「森坂」(日文發音為「摩里沙卡」)的林田山地區進行伐木。除了興建運材鐵道、索道及集材等相關設施外,也為林場工作人員設立了員工宿舍、醫務室、福利社、米店、雜貨店、洗衣部、理髮部、消防隊及幼稚園和小學等,使當年的林田山林場成為一個生活機能完備的伐木社區,全盛期間曾聚集了四、五百戶住家,人口數更高達兩千多人,有後山的「小九份」與「小上海」之稱﹒



國民政府來台後,仍持續林場的運作,然而隨著山林資源枯竭,伐木業走入歷史,也終於由絢爛歸於平淡,甚至逐漸沒落、蕭條,只留下一排排日式的屋舍、廢棄的鐵道,讓後世人睹物遙想當年繁華。為了希望喚起廣大民眾注意,一起來關心、保護這處文化資產,林務局在此成立了林田山林業文物展示館,館內珍藏了昔日伐木時代所留下的點滴,充滿懷舊復古風情。




花蓮詩人葉日松老師有感於林田山獨特之林業文化,特別寫了8首詩詞描述林田山林場生活,例如林田山的兒女、林田山的月光、流籠的告白、摩里沙卡等,充份流露出林場生活的往日情懷﹒




在山坡上的檜木房舍與舊鐵道,無一不是過往歲月的痕跡,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,仍然散發出一股令人動容的人文氣息


 



國民政府來台後重新命名的中山堂,已成為大型展覽與藝文表演空間


 



「摩里沙卡」是林田山的日文發音,廣場上正籌辦豐年祭


 




中山堂右側的休閒公園,散落著數座大型木雕



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


 




林田山咖啡館,室內有冷氣,室外觀景台座椅free



觀景台的視野不錯,可俯瞰半個社區


 



廢棄的運材鐵道,散發著幾許滄桑



別緻的路標設計


 



木雕館,陳列著精緻得獎作品,很值得參觀,可惜館內沒開冷氣。


 



室外也有大型木雕


 



社區內仍有人居住,炊煙裊裊


 


() 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


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腳下,是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塊,過去這裡長滿了樹豆,因此阿美族人稱此地為「vataan」(阿美族語樹豆的意思),這也是「馬太鞍」地名的由來。清淺的芙登溪發源自馬錫山,一路匯集自地底冒出的湧泉,由南向北蜿蜒穿過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,滋養著這片沼澤的豐美生命。由於溪流的流速與深淺變化,營造出多樣化的生存環境,使得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裡有多達近百種的水生植物;鳥類、蛙類、昆蟲及水生動物的種類與數量,更是多的令人驚喜。



馬太鞍溼地因為無大樹遮蔭,所以此行特地安排在近黃昏時到達馬太鞍。因為還要趕到玉里晚餐,無法做深度之旅,只簡單的繞行一圈:邦查文史工作室---腳踏車步道---賞荷木棧道---鵲樓---馬太鞍生態館---欣綠農場---邦查文史工作室




邦查文史工作室的特殊地標




天色已暗


 



民國80年,花蓮縣農會在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設立蓮花專業區,推廣種植花蓮縣的縣花──蓮花


 



賞蓮木棧步道


 



情人橋與鵲樓


 



近拍鵲樓



從鵲樓俯視蓮花池


 



從鵲樓俯視欣綠農場


 



照像很少笑喔


 



阿美族人的「Palakaw」巴拉告捕魚法:利用中空的大竹子、筆筒樹的樹幹與九芎枝幹等天然材料,製作出一個三層的結構物放入水塘中,讓魚蝦在其間棲息繁殖。經過一段時間後,將九芎枝幹提出水面,即可將攀附在樹枝間的小蝦抖入三角魚網中;而藏身在底層大竹筒裡的鱔魚、土虱或鰻魚等底棲性魚類也可輕易捕獲。


 



馬太鞍生態館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.....The end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igma 的頭像
    sigma

    sigmalee的部落格

    si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